《异化?》

八位现居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

开幕式:11月14日 | 18:00 - 20:00

November 14, 2020 – February 18, 2021

武子杨
美西去了哪里?(场景 6-2), 2020
收藏级喷墨打印
40 x 30 英寸 (102 x 76 厘米)

武子杨
美西去了哪里?, 2020
彩色有声动画视频
8分57秒

沈玮
, 2009
彩色合剂冲印
24 x 30 英寸 (61 x 76 厘米)

沈玮
自拍像 (烫伤), 2012
彩色合剂冲印
30 x 45 英寸 (76 x 114 厘米)

冯良鸿
红与绿 No. 92-5, 1992
布面油画
32 x 32 英寸 (81 x 81 厘米)

冯良鸿
无题 No. 92-2, 1992
布面油画
30 x 25 英寸 (76 x 64 厘米)

Li_Shan_Bio_Inquiry_1_Watercolor_on_cardboard_42x68cm_2020

李山
写生, 2020
纸板水彩
16 1/2 x 26 3/4 英寸 (42 x 68 厘米)

Li_Shan_Bio_Inquiry_2_Watercolor_on_cardboard_41x67cm_2020

李山
写生, 2020
纸板水彩
16 1/8 x 26 3/8 英寸 (41 x 67 厘米)

李消非
我的柜子01, 2020
收藏级喷墨打印
61 x 37 英寸 (155 x 95 厘米)

李消非
我是一群人 2, 2020
彩色有声单频录像
23分45秒

吴玉仁
遗产 No. 3, 2020
华尔街花岗石砖
8 1/4 x 4 x 4 英寸 (21 x 10 x 10 厘米)

吴玉仁
遗产 No. 4, 2020
华尔街花岗石砖
6 3/4 x 4 x 2 英寸 (17 x 10 x 5 厘米)

沈忱
无题 No. 91010-18, 2018
布面丙烯
40 x 32 英寸 (102 x 82 厘米)

沈忱
无题 No. 41140-20, 2020
布面丙烯
48 x 54 英寸 (122 x 138 厘米)

沈忱
无题​ No. 91212-18, 2018
布面丙烯
40 x 32 英寸 (102 x 82 厘米)

赵嘉玮
我们生活在绝对美式主导的图像世界,也是自我空间孤立与隔离的2020年, 2020
收藏级喷墨打印
45 x 36 英寸 (114 x 91 厘米)

赵嘉玮
一个看起来和谐的空间, 2020
收藏级喷墨打印
36 x 45 英寸 (91 x 114 厘米)

Press Release

艺术家:
冯良鸿,李山,李消非,沈忱,沈玮,吴玉仁,武子杨,赵嘉玮 

奕来画廊荣幸宣布将推出展览《异化?》——八位现居纽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该展览将囊括以摄影、视频、绘画、雕塑等媒介为载体的共十六件作品。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美国最近的社会运动,针对这些社会事件而出现的浅表的直观评论往往很快就会流散于历史之中,唯有透过现象并加以提炼后产生的观念和其本质才是推动人类迈向未来的力量。本次展览《异化?》将邀请观者来一同揭开社会现象的外衣,深入探讨社会哲学中最基础的一组关系:人和人的生产物。

卡尔·马克思的理论尽管在西方饱受争议,但对于现今的美国人来说,却变得越来越与自身的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马克思在1844年的论文中最先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会逐渐与自己生产的产品产生异化,随即与资本家产生异化,最终与整个社会异化。如果我们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这条关系链,此时艺术家变成了生产者,艺术作品就是他们的产品,那么上述的异化过程是否仍然成立?在美国本就是“异人”的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相比,是否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异化?又或许这种将“艺术品”定义为“产品”的假设本身就存在弊病?

一直走在工业化最前线的李消非,为他的“流水线”项目相继走访、拍摄了位于世界各地的280多家工厂。本次参展的视频作品《我是一群人2》是他将过去十多年间收集的所有“零件”筛选、融合后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与李消非冷静的旁观式角度不同,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件视频作品 —— 武子杨的《美西去了哪里?》呈现的是一个信息过剩的世界。这件在疫情隔离期间完成的作品,探讨了数字化社会中的一组当代悖论:我们每个个体都渴望保持与信息世界“不失联”的状态,却不愿受到信息提供者的反噬与控制。

本次展览中的两位摄影艺术家 —— 沈玮与赵嘉玮,都将自己放入作品中,作为艺术对象的一部分,而两人对于这一过程的处理也异于传统意义上的自拍像。在沈玮的《自拍像 (烫伤)》中,艺术家腿部在一次交通意外中被烫伤的创口显示出与本我相分离的态势,并展现出物件(水果)的特质。赵嘉玮通过将手臂与戴着面具的本人“伸”入图像,巧妙地在观者与作品之间创建了一个“第三空间”。

沈忱绘画中的独特性是通过重复成千上万次单一绘画动作而达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沈忱与他的绘画行为及绘画作品逐渐融为一体,他将灵魂注入了绘画,而绘画也分解了他的灵魂。他曾自嘲:“我是一个无聊的人,每天做一件无聊的事情。” 而展览中的另一位画家冯良鸿,自90年代来到美国以后,就从未否认过塞·托姆布雷、布莱斯·马尔顿等西方大师对他的巨大影响。于他而言,借鉴前人已经构建好的艺术躯壳,再以自我先天性进入,恰是艺术家个人表达式最强大而完美的展现。

吴玉仁挪用了纽约华尔街路面上的两块花岗岩,将其雕刻成液体喷瓶。这样的喷瓶无法被按压,也永远喷不出液体。他借此提出问题:也许产出物与生产者之间的异化关系是双向的?或者引用马丁·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当事物被去除了“物性”,我们的认知从何开始?

李山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艺术先驱之一,展览中他的两件《写生》作品,写的实则是生物体世界的“生”。李山仿佛一位来自微观世界的画家,在器官与血管中“即时即地”描绘细胞层面的景致。然而,这些图像从来不只隶属于生物界 —— 微观世界,更是人类社会 —— 宏观世界,乃至更高视域的写照。


问询:
奕来画廊
Phil Zheng Cai 蔡正
phil@galleryek.com | +1 212-255-4388